hello大家好,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,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,中华五千年——俞伯牙与钟子期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(相关资料图)
俞伯牙与钟子期
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有名的音乐家,姓俞,名叫伯牙。他是一个弹琴能手,又是一个出色的作曲家。他弹的琴、作的曲子,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,因此听起来非常动人,大家都尊称他“琴仙”。
起初,俞伯牙拜著名琴师成连为师。由于琴师的热心传授和伯牙的努力,一年之后,他已熟练地掌握了弹琴的各种技法。但是,比起老师还是差多了。一首很好的乐曲,在老师手里弹得生动感人,而到了他手里却平淡乏味,没有感情。他作的曲子也是这样。有一次,他在海边欣赏风光,忽然来了灵感,写了一首描写海上风光的乐曲并高兴地弹奏起来。可是平淡无奇,连自己也觉得味同嚼蜡。一气之下,他只好把乐谱烧掉了。为此,俞伯牙感到十分苦闷。
细心的老师成连看出了他的心思。有一天,成连对他说:“伯牙,我能教会你弹琴,却无法教会你用音乐去表达人的感情。不过,我的老师方子春学识渊博,经验丰富,他有办法把你教好。他现在住在东海蓬莱岛,如果你愿意的话,不妨我们一起去请教他吧!”伯牙听后,当然十分高兴。于是师徒两人带足干粮,又找来一只船,朝着东海进发。
到了蓬莱岛,成连把他带到一间空荡无人的茅草屋里,说:“我的老师现在不住这里了。我去找找他,也许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返回,你就茌这草屋里暂时住下,等我回来再说。”成连说完,跳上那只小船,独自划向茫茫大海。俞伯牙站在海边,直到看不见船影了,才返回茅屋。
俞伯牙闲来无事时,就走出草屋,呼吸着清新爽人的空气,聆听着海浪的呼啸声。多年不出门的俞伯牙,望着那无边无际的大海,顿觉心胸舒展,眼界开阔,十分惬意。就这样,他高高兴兴地住了下来。可是,三天五天过去了,十几天过去了,还不见老师回来。在这段日子里,他每天可以观赏东海日出时霞光万道的壮丽景色,可以目睹海风呼啸、恶浪掀天的惊险场面,也可以享受风平浪静、海鸥翻飞的美丽时刻。时间长了,看得多了,体验也深了,不知不觉间,又一首描写大海的乐曲,就在他心中酝酿成熟。
又一天,俞伯牙照样去岸边遥望,老师的小船仍然没有踪影。他望着茫茫大海,回响在心中的乐曲使他无法平静。他取出琴,坐在海岸边弹了起来,并把这些日子耳闻目睹的一切,融入满怀的激情,化成了美妙而激越的琴声。他一边弹一边唱道:“大水浩浩呵流日夜,船儿一去呵不复还。我今身居呵蓬莱山,日盼夜盼呵仍不见还……”著名的琴曲《水仙操》,就这样问世了!
一曲弹罢,他心里激动不已。就在这时,背后飞来一串爽朗的笑声。俞伯牙沿着笑声回头望去,原来是老师成连回来了,可还是他一个人。俞伯牙不免有一些失望地凝视着老师。成连已看出他心里在想什么,便笑了笑说道:“好呵,伯牙,蓬莱山的老师,已经把你缺少的本领传授给你了!”说罢又哈哈大笑。俞伯牙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。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望着老师说:“谢谢老师指点迷津!”“不,应该感谢这神奇魅力的大自然,感谢这丰富多彩的生活,是它们给了你灵感,给了你创作的源泉!”老师依然爽朗地笑着。
从此以后,俞伯牙不仅每天刻苦学习琴技,而且随时注意深入体察社会生活。因此,继《水仙操》之后,他又写出了《高山》、《流水》等著名的七弦琴曲。同时,他的琴越弹越好,有人称赞他说:“伯牙的琴声,飞禽走兽都要被感动,何况人呢!”
俞伯牙学成之后漫游各地,寻找知音。有一年,他坐帆船路过汉阳的马鞍山时,天近晚,又遇上雷阵雨,只好在马鞍山旁边找个避风的汉口停下船。过了不大一会儿,风平了,浪静了,雨停了,乌云也散了。这一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,天空出现一轮玉盘似的明月。雨后的月光显得格外明亮,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昼一样。优美的景色,引起了俞伯牙弹琴的兴致。他对身边的书童说:“点一柱香,把琴拿来。我要弹琴。”书童点好香,把它插在香炉里,又把琴袋放在靠窗口的条桌上。
俞伯牙解开琴袋,调好琴弦,专心致志地弹起琴来。他猛抬头,发现岸上的岩石下面有个人影,一动不动地站着,他吃了一惊,“啪”地一声,一棍琴弦断了。俞伯牙疑惑起来:“这个人躲在岩石底下干什么呢?”他对书童说:“你去问问船夫,这儿是什么地方?”船夫回答说:“刚才躲避风雨,偶然停在山脚下,附近并没有人家。”
俞伯牙越发疑惑了,他想:“附近如果有大的村庄、乡镇,说不定还有人能够听懂我弹的琴。如今这儿既没有人家,分明是座荒山,怎么会有听弹琴的人呢?……啊,莫不是仇人派来的刺客吧?再不然准是拦路抢劫的强盗,或者是小偷,等我们都睡了,上船来偷东西。”想到这儿,他禁不住颤抖抖地喊出来:“岸上有贼!快上岸捉贼!”船上人听说有贼,急急忙忙搭起跳板,往岸上跳去。
岸上忽然有人大声说道:“船上的先生请不要疑心,我不是贼,是樵夫。今天打柴下山晚了,正好碰上了狂风暴雨,就在岩石底下避一避。恰巧听见船上有人弹琴,弹得太好了,我舍不得走,想多听一会儿,所以就一直站在这儿。”俞伯牙镇静了一下,冷笑两声,说:“我游历了多少年都找不出一个真正能听懂我弹琴的人。你,一个山中打柴的,也配听我弹琴?”岸上那人哈哈大笑,说道:“先生,你错了。你以为荒山中一定没有能听懂弹琴的人么?那么请问:在这深更半夜里,为什么荒山脚下却有弹琴的人呢?”俞伯牙被这率直的驳斥问住了。他也觉得自己的话说得太不客气了,沉默了一下,走近仓口,提高声音问道:“你既然是听弹琴的,那么,请说说看,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?”那人笑着回答说:“这个我还能够说得出。你刚才弹的是孔夫子赞叹颜回那首歌的谱子。歌词是:‘可惜颜回命早亡,教人思想鬓如霜。只因陋巷箪瓢乐……’你弹到这一句,琴弦忽然断了,没有再弹下去。我记得第四句是:‘留得贤名万古扬。’”
俞伯牙听见这人的回答,十分欢喜,说:“你果然懂得音乐,那就请上船来谈谈吧!”这人并不推辞,走上船来,果然是个樵夫。他头上戴着斗笠,身上披着蓑衣,挑着一担柴禾,腰间插着一把斧头,脚上穿着一双草鞋。上船以后,脱去斗笠,解下蓑衣,把斗笠、蓑衣、斧头、柴禾担整理好放在仓外,又脱下草鞋,抖掉泥土,重又穿上,然后不慌不忙走进仓去。
俞伯牙想不到在这荒山中竟然有听琴的人,感到特别高兴。他亲手剪去烛花,又吩咐书童再点上两支蜡烛,并沏了一壶茶,招呼那人在自己对面坐下。他想:这个樵夫到底能懂得多少音乐呢?让我再来试他一试。于是就问道:“从前孔子在房间里弹琴,颜回从外面回来,听到琴声中低音幽沉,怀疑孔子有什么不乐意的事情,就好奇地向他提出。孔子说:‘我弹琴的时候,看见一只猫在捉老鼠,我希望它能马上顺利地捉到,但又担心这就要到嘴的食物跑掉。手指虽在弹拨着琴弦,心却惦记在猫的身上。这种为猫而忧虑的感情不自觉地竟在琴声中流露出来了。’这个故事说明,同一支曲子,由于弹琴时的心情不同,效果也会不同,音乐是能够表达情感的。如果我弹琴的时候,心中也在想什么,你能听得出来吗?”樵夫说:“你先弹一曲,我试着猜猜看。如果猜不对,请你不要见怪。”
俞伯牙接好断弦,重新调好音,沉思了一会儿。他回忆起高山的雄伟姿态,然后弹了一只曲子。樵夫微睁两眼,凝神地听着,脸上现出愉快的表情,仿佛整个身心都融化在庄严优美的旋律里面。一曲完了,他轻轻地拍着桌子,赞叹地说:“气势多么磅礴啊!好像雄伟的泰山一样。”俞伯牙听了不动声色,既不点头,也不说话,继续沉思了一会儿。他回忆起浩浩荡荡的江河,接着又弹了一只曲子。琴声刚停,余音还袅袅不绝,樵夫高兴地站了起来,连声称赞道:“好啊!好啊!如同烟波浩渺广宽无边的江河啊!”
俞伯牙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心意竟完全被樵夫猜透了,真是惊喜万分。他连忙推开琴,站起身,紧紧握住樵夫的双手,激动地说:“美玉原来是藏在石头中的啊!我怎么能凭地位、衣着来看人呢?太蠢了!太蠢了!”他缓了一口气,接着说:“多少年来,我一直梦想着会有一个真正能听懂我的琴、了解我的志趣的人,在士大夫中,我没有碰到一个。今天我找到了!找到了!他就是你啊!”
这樵夫姓钟,名子期。从此,俞伯牙就和钟子期结成了知心的朋友。
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